首页 >> 球花石楠

甘蔗生产机械化让制糖企业进入第一车间麦杆菊

文章来源:加州农业网  |  2022-06-28

甘蔗生产机械化——让制糖企业进入“第一车间”

年末岁尾又是新一个甘蔗榨季的到来,令人略感兴奋的是今年的糖价开始回升,普遍能达到5000元/吨以上,甘蔗收购价也从上榨季的400元/吨提高到了440元/吨,然而这也没能止住甘蔗种植面积的下滑。2014/2015榨季比2013/2014榨季,全国甘蔗种植面积减少了103.5万亩。而占我国甘蔗产量60%的广西,两个榨季减少种植面积高达394万亩。

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糖料蔗主产区生产发展规划(2015—2020)》着力解决制约主产区糖料蔗生产的突出问题,提高我国糖料蔗生产水平。在这份规划中分析到,制约我国甘蔗生产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全程机械化推进缓慢”赫然在列。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机收难题

经过近年来一系列措施的扶持发展,我国甘蔗生产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2014/2015榨季我国甘蔗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8.7%,但这仍远低于粮食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其中,广西区、云南省机播率为27.1%和7.6%,机收率仅为4.3%和0.3%。2013年,广西开始通过建设高产、高糖“双高”甘蔗基地的方式,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两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安排40亿元用于“双高”基地建设,而目前50万亩“双高”基地的甘蔗机收水平也仅有7.8%。甘蔗生产机械化的瓶颈在于机械化收获。甘蔗机收为什么这么难?

首先这与甘蔗的作物特性有关。

一是甘蔗的单位面积产量大,每亩产量能达到四五吨,收割劳动强度非常大。二是甘蔗作为加工原料,砍收时效性要求高,一经收获就开始失水,不仅重量减轻,而且含糖量下降。所以收获后不能存储,24小时之内就应该进厂加工。

而更为重要的是,在我国还未形成一套适应甘蔗收获高效机械化的系统。

“前几年甘蔗产业技术体系成立时,有人对我说,现在进口的大型甘蔗收割机在国外以及我国台湾都有很高的效率,你能不能利用这种大型收割机做到第一年推广机收2万亩,第二年4万亩,第三年8万亩?我说不行,我做不到!”华南农业大学区颖刚教授在全国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会上的开场白是这样的。

“很多不了解甘蔗生产的人,都把问题想得太天真了,觉得有了机械就能解决机械化的问题。甘蔗机收怎么推广?一要有成熟的机械产品,二机械还要便宜,蔗农可以承受,三地块要平整要成规模,坡度不能超过13°才能机器作业,四种植模式要改变,行距要达到机收要求的1.2米,五糖厂要进行配套改革,改进料口、改加工工艺……榨季到的时候,成群的机械、运输车作业,连加油的问题都需要有关部门出面盖章才能解决。”广西农机局甘蔗机械化办公室主任莫荣旭一口气就列举了这么多制约着甘蔗机收发展的问题。

而实际上,甘蔗要实现机收涉及的问题还远不止这些。

“甘蔗机械化是一个系统问题,系统的核心是收割机械化系统。但是一个系统不光是机械的问题,除了有好的机械,还需要种植园区的地形地貌、地块情况等环境条件、作业方式、管理方式等很多的系统因素配合,才能发挥机械的效能,而这是需要时间来组织和磨合的。”区颖刚说。

寻找整体解决方案

与其他作物不同,甘蔗作为加工原料,其生产完全可以看作是蔗糖产业的“第一车间”,涉及到农业部门、糖业部门以及工业部门等诸多部门。事实证明,甘蔗机械化要发展,光靠农业部门或是农机管理部门是很难得到完全解决的。广西近年来建设500万亩双高甘蔗基地,由政府牵头,有关部门协作联动,才能推动甘蔗机械化的发展。自治区政府、农垦、发展改革、财政、国土、水利、农业、糖业等部门坚持以生产全程机械化为龙头,加强资金、人员投入,强化工作措施,已完成土地整治面积88.89万亩,开工水利化项目面积47.37万亩,种植良种110.26万亩,为机械化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自治区“双高”办印发全程机械化验收标准,确保“双高”基地按照全程机械化要求开展建设。

而为了摸索出一套甘蔗生产机械化的发展模式,广西在“双高”甘蔗基地建设中不断探索总结不同的甘蔗全程机械化模式,并初步总结出了以规模种植及其全程机械化为核心的“凯利模式”、以机械研发及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为核心的“汉森模式”、以蔗糖一体化和水肥一体化为核心的“桂中模式”和以机械化耕种收专业服务为核心的“左江模式”等全程机械化模式。

莫荣旭简单地向记者介绍了这四种不同的模式。“凯利模式”的实施主体是广西凯利农业有限公司,是一家农业种植公司。在种植甘蔗时,土地和机械设备都由糖厂提供,凯利公司则引进国外先进的耕种收管的方式种植甘蔗,为糖厂提供原料蔗。“汉森模式”的主体是柳州汉森机械公司,是一家生产甘蔗机的公司,由它种植甘蔗既为研发甘蔗机械服务,同时还可以达到试验示范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目的。“桂中模式”的主体是广西思源农业公司,公司吸收周边拥有农业机械的农户或者合作社联合成立了农机合作社,既自己种植甘蔗也为别人提供作业服务,同时试验示范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左江模式”的主体广西收获公司,是一家农机服务公司,公司自己购置机械设备为蔗农提供专业化的农机服务。

“所以这四种模式,既是四种不同定位的主体,也是四种不同的生产经营模式。出发点不同,效果也不一样,目前来看凯利模式发展的好一些,目前种植甘蔗已达到了3万亩,效益也不错。”莫荣旭告诉记者。

虽然四种模式的经营主体都有所不同,但是以机械化生产为龙头开展双高基地建设的理念均得到了大家的认同。“目前,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不够快,尤其是机收环节难以突破,最根本的原因是甘蔗生产机械化的作业要求与土地条件、种植农艺不相适应,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机收问题,实现全过程机械化。作为机械制造企业应当尽力制造出适于当地土地条件和种植农艺的机械设备,我们作为糖料蔗种植企业,只有改变土地条件和种植农艺去适应机械化的作业要求,才有可能实现全程机械化。实践证明,我们的思路是正确的。”广西凯利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锡川总结道。

糖厂有动力 有压力 有实力

关于甘蔗机械化系统的发展,在我国,由于借鉴了国际上发展甘蔗机械化的经验,很快就从整秆式为主发展到切段式为主、整秆式为辅的阶段。“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由于发展太快,系统环境还未准备好,使得我们的切段式收获方式的推进不如人意,比想象的困难得多。”区颖刚说,“整个甘蔗行业,从专家到企业,到政府,逐渐认识到了问题所在,即甘蔗机械化的努力,并不完全在机械内,更多的功夫还在机械外的系统内,也就是要认真解决‘甘蔗生产机械化整体解决方案’。”

“甘蔗机械化的解决是一个全系统问题,那么谁能来解决这个系统里的核心问题呢?答案应该是糖厂。”在这个问题上,莫荣旭与区颖刚的认识高度统一。

为什么呢?莫荣旭总结了三句话:有动力、有压力、有实力。

第一有动力。解决甘蔗机械化问题,糖厂应该是最有动力的。因为只有通过甘蔗机械化才能实现甘蔗生产的节本增效,从而使得成品糖更具竞争力,糖厂的效益才能更好。

第二有压力。糖厂需要大批的原料蔗,而缺乏劳动力去砍蔗,是糖厂最头痛的问题。只有通过机械化才能解决劳动力紧缺的问题。

第三有实力,在资金上,企业无疑比普通的农户或者合作社更有实力。而且在资金来源、贷款途径等企业都比一般农户更容易些。

另外,作为原料蔗的最终需求方,糖厂在农艺改革方面也更具话语权。“糖厂可以跟蔗农提要求,必须按照什么样的模式种植,否则糖厂可以拒收。”

“怎么能让制糖企业加入蔗糖的“第一车间”来呢?实际上我们只能是又‘拉’又‘逼’啊”。莫荣旭笑着打比方说,所谓‘拉’,就是通过给予补贴、补助等扶持方式鼓励糖厂。“我们正在研究提高农机补贴资金的限额,给购置甘蔗机械的企业更大的支持。同时,自治区财政也研究通过更多的渠道扶持甘蔗机械化发展。”而所谓‘逼’,就是下一步广西会研究调整目前的甘蔗的区化管理政策。“如果糖厂不能高效的经营蔗地,那么我们可以把蔗源地划给别人嘛。”

“所以下一步,我们会把‘鼓励制糖企业成为全程机械化实施主体’,作为工作重点。”广西农机局局长黄铭福说。

记者观察:找准撬动一切的支点

崇左市元元农机合作社,是一家专门从事甘蔗生产机械化服务的合作社,可以为蔗农提供从机耕、机种到田间管理、中耕培土等一系列作业服务,作业面积将近7000亩。但是因为买不起甘蔗收获机,机收服务成为合作社的“短腿”。理事长方文伟曾经算过一笔账,一台甘蔗联合收割机大约200万元,以合作社目前的收入,至少要十多年的时间才能攒够买甘蔗收获机的钱。

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制糖行业最大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为了开展7.3万亩的“双高”基地建设,近期投入了6000万元购买了30台联合收获机及配套机械。今年又投入了1500万元购买大马力拖拉机。“公司将成立农机专业服务公司,专门从事甘蔗生产农机服务,将周边农户的农机吸收进来,为甘蔗生产提供一条龙服务,全面解决甘蔗生产劳动力紧缺的问题。”南宁糖业李传芳主任说。

从这样的实例对比,我们不难看出两点,一是甘蔗生产机械化的资金投入确实不是一个小数目,二是制糖企业在推动甘蔗生产机械化中确实具有优势。

另外,甘蔗生产机械化不完全是、甚至最重要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需要协调甘蔗生产者、服务组织、制糖公司和政府管理部门之间的技术和利益关系的一个系统工程。蔗农、服务组织、糖厂、管理部门四者之间还未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需要处理好四者间的利益关系,这中间关键是糖厂。

一方面糖厂配合收购机收甘蔗,蔗农就愿意按照机械化生产的要求种植甘蔗,农机服务组织就能顺利推广机械化生产方式;另一方面在糖厂的配合下,服务组织和机械研究单位及生产厂家就有了试验示范的机会,就能促进机械的快速改进。农户、农机服务组织、制糖企业的协作,实际上就是农机、农艺与糖加工的结合,只有这三者结合才能实现系统的协调和效益的最大化。

所以应该引导榨糖企业与农民、合作组织建立产销协作关系,支持榨糖企业参与农机研发、品种研发及生产基地建设。同时支持生产大户、合作组织入股糖企,形成利益共同体,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作。改进、完善“糖蔗联动、二次结算”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确立糖料蔗生产者与糖企的会商机制,合理确定种植、加工环节利益分配比例,确保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均能取得合理收益,才能实现产业链良性发展。 杨雪

责任编辑:莫志超

卷绕扭转试验机

可锁性气弹簧拉力测试机机

微机冲击试验机

铝合金挤压棒材弯曲试验机测试方法

ZCMGL-5滚动磨损试验机

扭簧扭转力矩试验机